自從知道法國巴黎數位藝術館 Atelier des Lumières 在去年(2019 年 2 月 22 日至 2020 年 1 月 5 日)展出了《梵谷,星夜(Van Gogh,Starry Night)》沉浸式藝術展覽後,我就對這種梵谷畫作互動展念念不忘,看了實在很想馬上買張機票飛到巴黎去!不過現在不用了喔~ 因為澳洲知名策展公司暨授權單位 Grande Exhibitions 也將動態版的梵谷畫展搬來台灣了,讓大家不用飛到國外也能走進印象派大師的繪畫世界。
文章一開始就先送上一段梵谷自畫照的影片給大家欣賞吧~ 不過有點手晃請大家見諒,因為展場禁止使用自拍棒或其他類似的輔助器材,所以整場錄影靠的都是我萬能的雙手啊啊啊~
▲ 展場的入口處就可以看到大大的梵谷看板。
單一底色配圖和以簡單線條繪成的梵谷自畫像,十足符合梵谷風精神。
▲ 現場居然還有梵谷名畫版的賓士車,心動價 $334萬
▲ 第二次再去的時候,車子的底圖換成了麥田群鴉的圖案,但售價有變比較便宜喔~($216萬 )
▲ 光影展除了搭配同時期的古典音樂外,還可以聞到各種不同味道的香芬,希望能藉此來激發觀賞者的大腦與畫作之間的連結,原本我以為只是個宣傳噱頭,但沒想到真的可以聞到清香而舒緩的味道,真不愧是兼顧了視覺、聽覺和嗅覺的一場盛宴。
香芬分為前、中、晚調,如下:
前調:青草、水氣、柑橘、清新
中調:花香、薰衣草、鼠尾草
後調:木頭、琥珀、麝香、廣藿香
《展區一 - 靜態展示區》
▲ 全部展區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展區是靜態展示區,針對梵谷 13 件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如 《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盛開的杏樹》和《紅色葡萄園》等 )進行介紹。
▲ 靜態展示區旁還有一個梵谷名畫《亞爾的畫室》模擬區,除了以實景重現梵谷生前最後 2 年的創作時光外,參觀者還可以進入到裡面拍照留念喔~
《展區二 - 主展區》
▲ 正式進入到第二展區,這裡也是主展區,裡面有多個大型環繞巨幕,以動態的方式播放梵谷多達 2000 多幅的畫作,布幕之間的畫面轉換全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全部播放一次約 40 分鐘,播完後會再從頭開始播放,給觀眾有如「走入畫中」的沉浸式體驗。
現場除了上述的香芬外,還搭配了同時期的大師經典樂章,如李斯特、韋瓦第、舒伯特、巴哈... 等,很多人都是靜靜地坐在這裡欣賞著大師的名畫。
我在這裡泡了一下午,除了很享受這裡的古典氛圍外,也對現場不喧嘩吵鬧的觀眾素質感到驕傲。
▲ 現場將梵谷的畫作分成五個重要的時期展現:
1. 荷蘭時期(1880-1885 年):早期繪畫風格。
2. 巴黎時期(1886-1888年):從波西米亞主義發掘的明亮印象派色調,以及近代日本藝術的影響。
3. 亞爾時期(1888-1889年):陽光普照的鄉間景緻間汲取的鮮明色彩運用,直至流露精神疾病的徵兆。
4. 聖雷米療養院時期(1889-1890年):平靜與折磨之間的擺盪。
5. 奧維爾小鎮時期(1890年):瘋狂而多產的最後時光,而這一年也是梵谷人生的最後一年。
(※ 以上五個時期之相關資訊取自於展場的文字說明。)
一、荷蘭時期(1880-1885 年)
▲ 這是梵谷的第一個時期 - 荷蘭時期(1880-1885 年)。
梵谷出生於荷蘭一個虔誠的宗教世家,爸爸迪奧多魯斯 (TheodorusvanGogh) 是喀爾文教派牧師,喀爾文教派反對奢華萎靡,崇尚克勤克儉,可能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梵谷一直有著悲天憫人的胸懷,關心的對象也大多是貧窮的農民、礦工、織工和基層人民,自然這些平(貧)民的生活就成了梵谷繪畫的題材。
由於這些平(貧)民的生活並不寬裕,很多都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所以這時期梵谷的畫作色調多是陰暗、寫實的大地色系,充份展現出梵谷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及憐憫。
▲ 由於這個時期的色彩真的太過於灰暗, 較不受當時的市場青睞,所以畫商弟弟西奧一直希望哥哥能畫些色彩鮮明、主題討喜的作品。
這種灰暗色調一直到了梵谷 1886 年抵達巴黎後,受到印象派畫風的衝擊才有所改變。
▲ 在裡面拍照的感覺就像這樣喔~ 因為燈光的關係其實不太好拍... 但挺有意境就是了...
二、巴黎時期(1886-1888 年)
▲ 第二個時期是巴黎時期(1886-1888年),梵谷很喜歡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他在日記裡寫道:「巴黎是如此獨一無二,儘管在這裡生活十分艱辛,但只要吸一口法國空氣,就會感到神清氣爽、一切如新」。
再加上在這裡受到許多印象派畫家的啟發,讓他的整個畫風轉變為鮮明而活潑,也奠定了以後為人所熟知的獨特風格。
▲ 看看~ 是不是連畫個靜物,色彩都比荷蘭時期豐富許多呢~
▲ 展示梵谷巴黎時期作品的紅色環繞柱稱為「紅色藝廊」,雖然梵谷展在台北也有舉辦,但「紅色藝廊」是高雄才有的唷~
三、亞爾時期(1888-1889 年)
▲ 第三個時期是亞爾時期(1888-1889年),亞爾位於南法普羅旺斯,此時期是梵谷最多產且人生中最具有希望的時期,但在後期開始陷入精神病的泥沼,著名的「割耳事件」也是在此時期發生。
▲ 1888 年梵谷坐火車到了南法。現場布幕之間畫面銜接的流暢度,營造出仿佛火車正在現場向前奔馳的錯覺 ^^
▲ 播種者(The Sower,1888 年)
受到南法溫暖的陽光和風光明媚景色的影響,再加上學習了浮世繪的筆法,此時期的畫作色彩鮮艷豐富,可說是梵谷創作的黃金時期。
▲ 紅色葡萄園(The Red Vineyard,1888年11月),現存於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是梵谷在世時唯一一幅賣出的作品(當時售出的價格為 400 法郎,相當於今日 1,000 美元左右)。
▲《向日葵》系列作品也是梵谷非常經典的代表作之一,靈感來自於巴黎的蒙馬特花園。梵谷善用了黃色和褐色的陰影和技巧,來詮釋一個充滿希望和陽光的世界。《向日葵》一系列中有三幅類似的畫,一幅有十五朵向日葵,另外兩幅則有十二朵向日葵。梵谷曾在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寫道:「某種程度上,向日葵是屬於我的。」
▲ 製作團隊在這裡加入了在森林裡悄悄地探出頭來,再緩緩蔓延到全景的綠色精靈,或許是要表達梵谷在此時後期的精神狀態正慢慢進入「異於常人」的虛幻世界。
▲《夜間咖啡館》(Night Cafe,1888年)。
傳統畫派和印象畫派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印象派畫派會將生活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繪入畫中,自然梵谷常去的咖啡館也成為繪畫的主題之一。
▲《夜間的露天咖啡館》(Cafe Terrace at Night,1888年)是梵谷第一幅有星空背景的畫作。
▲《隆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從《隆河上的星夜》和《夜晚的露天咖啡座》、《星夜》等三幅畫可以看出梵谷對星星的熱愛。他曾提到心煩意亂時,就會外出看星星來平靜心情。
▲《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年),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聖雷米療養期間,梵谷的精神狀態每況愈下,不管是對自己或他人,暴力傾向都越來越嚴重,還做出吞食有毒顏料等自殘行為。或許是因為身處在修道院背景的療養院,讓他常常出現與宗教相關和不安的夢境,加劇了他的病情。
《星夜》這幅畫中所描述的便是從療養院所見到的聖雷米。粗曠的流暢筆觸和捲曲的天空,顯示出一個孤寂的靈魂。
雖然《星夜》是屬於聖雷米療養院時期的畫作,但因為和《隆河上的星夜》及《夜晚的露天咖啡座》一樣都是和星星有關的作品,所以我就挪到這裡一起來介紹了。
▲ 製作團隊把《隆河上的星夜》和《星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充滿繁星和閃爍流星的星空畫作幻化成實景呈現在觀眾面前。
看觀看的過程中彷彿身處於不一樣的時空,真是堪稱一絕!我真的太佩服這個製作團隊了!
▲ 除了風景畫外,梵谷的人物肖像畫也是堪稱一絕~
▲ 《尤金‧布希》( Eugène Boch,1888年)
詩人畫家尤金‧布希是高更在抵達亞爾前,梵谷在當地唯一一個藝術好友,梵谷非常地喜歡他,尤金也曾陪著梵谷到郊外寫生。
梵谷生前唯一一幅畫《紅色葡萄園》(The Red Vineyard,1888年11月)正是由尤金的妹妹 - 安娜‧布希 (Anna Boch) 在展覽會買下。
▲ 最左邊那位胖嘟嘟的可愛嬰兒是亞爾當地的郵差 - 喬瑟夫‧魯林在當時剛出生的小女兒 - 瑪塞兒‧魯林 (Marcelle Roulin)。
因喬瑟夫常送信到梵谷家,因而和梵谷熟識。為了報答喬瑟夫常邀請他到家中作客,梵谷就幫他們全家(包括小女兒)作畫以表謝意,瑪塞兒也因此成為梵谷年紀最小的模特兒。
▲ 說到亞爾時期,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亞爾的臥室》(Vincent's Bedroom in Aries,1889年)。
這幅畫梵谷一共畫了五個不同的版本,包括三幅油畫和兩幅信件中的素描,在此展示的是油畫中的第三幅,現存於法國奧賽博物館。
另外第一版(1888年10月)和第二版本(1889年9月)分別收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四、聖雷米療養院時期(1889-1890 年)
▲ 第四個時期為聖雷米療養院時期(1889-1890年),此療養院在法國南部亞爾的附近,由於精神疾病的病況逐漸惡化,梵谷自願前往療養院靜養,在疾病折磨和控制之間的心理掙扎和衝突,也呈現在畫作的創作上。
▲《鳶尾花》(Irises,1889年),收藏於美國加州蓋蒂中心。
雖然梵谷前往療養院接受治療,但他心心念念的還是能提起畫筆創作。
而《鳶尾花》就是此時早期完成的作品之一。花朵的黑色輪廓令人聯想到 17 世紀初日本浮世繪木刻板畫。在當時,浮世繪畫風影響了許多藝術家,梵谷也是其中之一。這種輪廓的表現,使畫作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這幅畫很美吧~ 但它一直到梵谷死後兩年,才以 300 法朗的價格賣出.... 明明是創作力十足的藝術家,但生前卻得不到大家的賞識,不由地想幫梵谷 QQ 啊~~~
▲《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1890年)是 1888 年至 1890 年間,梵谷在法國南部阿爾勒和聖雷米地區繪製的,主要是作為他新出生的侄子(弟弟西奧與弟媳喬的孩子)的賀禮。
梵谷和弟弟西奧感情一向很好,西奧除了每月支助梵谷生活費和幫忙賣畫外,也把自己的兒子取名叫文森(後稱「小文森」),梵谷深受感動!
製作團隊除了將《盛開的杏花》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外,畫面的轉換也完美結合了《日本的盛開梅樹》和上面所介紹的《鳶尾花》。
真的很美~ 推薦大家一定要看喔~ 保證不會後悔的!^^
▲ 如上所述,當時很多印象派畫家都深受日本浮世繪畫風的影響,其中當然也包括梵谷。據說梵谷死後從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千多張浮世繪的小卡,但梵谷本人從來都沒有去過日本喔!
▲《橄欖樹》(The Olive Trees,1889年),收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 雖然此時的梵谷創作力旺盛,但他也同時深受精神疾病所擾,也知道自己的病情不太樂觀,對於改善病情完全束手無策,一點辦法也沒有...
五、奧維爾小鎮時期(1890 年)
▲ 第五個時期,也是梵谷人生中最後一個時期 - 奧維爾小鎮時期(1890年)。「奧維爾小鎮」位於巴黎北方,梵谷來到這裡是為了接受嘉舍醫生的精神疾病治療。
▲ 在接受精神疾病治療之餘,梵谷也在奧維爾小鎮鄉間作畫。感謝小鎮美麗的田野風光,梵谷在此時又留給我們後代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 《麥田群鴉》(Wheat Field with Crows,1890年)
這幅畫在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重要性,雖然色彩採用了梵谷最愛的黃色色調,但深灰色的天空重重地壓在金黃色的麥田上,大批烏鴉也在空曠的田野間盤桓不去,足見梵谷內心精神壓力之大。
1890 年的 7 月,梵谷回到巴黎探望弟弟西奧和他的太太、小孩,卻發現西奧和他的小孩都生病了,西奧的財務也陷入困境。回到奧維爾小鎮後,梵谷因擔心弟弟的生活而感到痛苦,同時也認為自己是弟弟的負擔而感到極度的沮喪,再加上「割耳事件」後,梵谷的精神健康狀態起起伏伏,長期深陷於精神疾病和貧窮中的梵谷,最終敵不過病魔的折磨,在這裡的麥田舉槍自盡。
但開槍後的梵谷並沒有死,子彈是卡在胸部的一根肋骨上,並沒有對其他器官造成傷害,因此他還有力氣走回住處(謎之音:個人覺得這一段很扯,居然中彈了還能自己走回去!)。當時找了兩名醫生幫他查看傷勢,卻因為沒有外科醫生在場,所以子彈並沒有取出,只稍微做了一些傷口的處理後就走了,留下梵谷一個人待在臥室裡抽菸。第二天弟弟西奧跑去看他的時候,他的精神狀態還不錯,但狀況在數小時內迅速惡化,最終因傷口感染而在29日凌晨去世,就這樣... 是瘋子也是天才的梵谷與世長辭。
(※ 以上部分資料參考維基百科和展場的文字說明。)
▲ 在現場看時,發現現場投影出來的效果好立體,充分展現筆刷沾滿顏料後刷在畫布上的「油畫感」,真不愧是採用 SENSORY4 的最新投影技術。
《梵谷日記 & 書信》
展場中梵谷的畫作旁常會搭配著從梵谷書信或日記中所節錄出來的短語,我挑了幾句個人覺得比較有共鳴的和大家分享。
▲ 雖然梵谷一輩子深受貧窮和精神疾病所苦,在感情上也沒有依靠,但他仍相信愛,認為「沒有比愛更為真切的藝術」。
▲ 梵谷對於繪畫:「我寧願懷著熱情死去,也不願在平凡中消逝」。
▲ 梵谷希望他能用藝術來感動人們,大家看了他的創作後,心頭能暖暖的。
▲ 最令我感到不捨的是這句「我無法改變畫作賣不出去的事實。但是總有一天,人們將明白這些畫的價值,遠遠超過它所使用的顏料。」
相信梵谷在寫下這句話時,是以非常無奈的心情寫下。一切如他所料,人們的確明白了他的畫作的可貴性,可是卻是在他過世之後...
《展區三 - 繪畫教學區》
▲ 第三展區也是最後一個展區,這個展區非常妙~ 這裡設有投影螢幕和畫架,利用播放影片的方式教導大家如何用鉛筆素描出男生和女生的側臉,現場的畫架上都有提供免費的白紙,畫完以後可以直接帶回家喔~
▲ 從出口出來以後就是一個簡單的禮品販售區。
▲ 在詭秘沉靜的黑色世界裡,吟唱著高亢沉穩的女高音歌劇配樂,現場看格外有意境!由於我忘了這是屬於那一個時期,所以就放在最後和大家分享 ^^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曾巡迴全球超過50個城市、超過600萬人次觀看。1853年出生的梵谷,27歲才投入繪畫,短短十年間創作出超過2000多幅畫作,短暫而傳奇般的一生,影響了隨後一個半世紀的藝術文化。我之前其實不太了解梵谷,大概只知道他幾幅較著名的畫作,但實際來看以後深受感動,一個真正用生命熱忱在作畫的藝術家!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高雄場)
住址:高雄新光三越左營店10樓國際展演中心(高雄市左營區高鐵路123號)
營業時間:2020/07/01(三)– 09/27(日)11:00~20:00
Facebook:Here
售票資訊:Here